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何先球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乡愁情怀与文人趣味--何先球艺术作品解读

2022-08-19 09:01:5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赵盼超 艺术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当代水墨画作为从传统中国画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正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如果要归结它的意指,可以概括为:借助水墨语言与国画材料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人文精神。它的特性紧扣两点,一是运用水墨语言与国画材料,二是表现当代人文精神。它较传统中国画而言,在主题的选择方面更加丰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所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所采用。在这一趋势下,中国画的批评术语和评价体系也将重建。由此,我尝试抛开传统的中国画论说方式,尝试用新的眼光去解读何先球带给我的视觉体验与精神启迪。

  作为何先球的研究生同学及多年好友,对他每一个时期的作品,几乎都曾赏读过。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后这十余年来,他笔耕不辍,累积了大批作品,切换了好几个主题。代表性的主题有“乡村系列”、“思乡系列”、“丰稔系列”、“抽思系列”、“地火系列”、“山中花开”系列等。以我个人之见,他这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主要以“乡愁”主题为起点,随后结合艺术造诣的提高与文化水平的精进,来反向浇注这一主题并让其延伸到当代文人趣味中去。这即是“乡愁情怀与文人趣味”题名的缘起。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都有一段乡愁。凝注在血液里的乡愁是人最本真、最原始的情愫。我们很难追溯这一情愫的渊源,或者自从女娲抓起第一把泥土甩向空中时,人类就已经把生命紧密地与大地联系在一起了。乡土,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离开家乡的人,就像自母树下移栽走的幼苗,带一抔泥土,就更容易存活。这一抔乡土,是支撑生命奋起的动力源泉。何先球对故乡的依恋呈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比如《思乡系列》反映的湖南农村情形,呈现出非常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我没有去过湖南农村,不过他作品中呈现出的阴翳与朦胧、神秘与梦幻吸引了我,让我对那片土地充满了向往。这一系列作品往往把少量人物配置在复杂的场景中,并形成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在这一故事中,我们隐约看到了他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包括远离故土带来的漂泊感和对因新农村建设导致记忆中故乡消失的隐忧。画面中阴沉的墨色占据主调,偶尔搭配纯度和明度很高的色彩,在对比中呈现出诡异感。如果说,《思乡系列》呈现出来的是淡淡的哀愁与隐忧,那么随后的《新农村》系列、《乡村物语》系列作品,则显现出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用很小尺寸的纸把农村院落中的一个小场景、一个小物件进行集中表现,在笔墨玩味中不失细节的刻画,显得生动盎然。在色彩上,较《思乡系列》更为明丽和丰富。

  这些乡村主题的创作,不同于艺术家赴农村的写生采风,更多的是凝注了他非常真实的过往情感体验。何先球曾说他每次回湘中老家,都是一次心神的调养。他说道:“每次回到故乡,总是流连于那里的风,那里的云,那里的空气,还有隐动于它那里头那随心的自然律动”。这也就是他创作主要以湘中老家为主题的原因。只有从老家的风物中,他才能够找到情感的寄托。离他湖南娄底老家不远的湘潭,曾经走出一位国画大师齐白石。齐白石出生贫苦,壮年曾多次离乡,最终又重归故里。晚年决意再一次出走,远赴京华。他在自述中说道,赴京离乡之时,“正值春雨连绵,借山馆前的梨花,开的正盛,我的一腔别离之情,好像雨中梨花,也在替人落泪。我留恋着家乡,而又不得不避祸远离,心里头真是难受得很哪!”。足见他对故乡感情的深厚。定居京华之后,鬻画难以自饱。好友陈师曾赠诗给他道“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听从了陈的意见,抛弃了八大冷逸风格,采取红花墨叶的画法,“衰年变法”成功,一举名震京华。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最终领悟,乡野和民间,才是滋养他的最宝贵的东西。齐白石对乡土风物的眷恋,对民间风味的谙熟,成为打破当时画坛陈陈相因状况的一缕清风。

  有人误以为“乡土”“民间”与文人趣味相悖,甚至认为文人的创作以“脱俗”为目标,其实不然。回顾画史可以看到,明清以降,文人趣味与民间趣味逐步走向融合。以吴门画派、扬州画派为代表,至清末民国又有海派的崛起,皆与商业紧密联系,并不排斥世俗趣味。可以说,文人画的世俗化、民间化趋向不是堕落,而是其看中并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原发性、天然性、活泼性要素,以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追求科学性、技术性、规则性趋势相抗衡的必然选择。何先球必定深受这位老乡的影响,也希望他能珍惜这份乡土情缘,让其成为推动他艺术发展的原动力。

  如果说对“故乡”的怀念是何先球创作的起点,那么对“大地”的回归则可以理解为他创作主题的升华。他创作的《地火系列》、《丰稔系列》、《抽思系列》从内容上看似乎毫不相关,其实都与“大地”这一主题有关。《地火系列》作品中,人们在蔓延着地火、极光与雾气的诡异场景中观望,他们充满了想要追索答案的好奇,也充满了对自然异象的恐惧感。画面可以解读为大地的不稳定性给人们带来焦灼感。《丰稔系列》则是相反,画面中沉甸甸的、潮涌般奔腾的稻谷与麦浪,表现出大地带给人的丰硕满足感。这两种意象是对大地两面性的解读,它滋养了我们,又喜怒无常。这些作品虽然尺寸不大,却因强化了空间性,导致画面呈现出一种广袤的效果。

  何先球似乎一直借助感觉与回忆在作品中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从乡村到城市的转换、从书生到文人的蜕变,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也凝练了他的艺术情感。《山中花开》系列可以说是他艺术风格的一次蜕变,他有意把“山野”这一要素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出来。虽然画面中的主体是折枝花,却开的落寞和低沉,画面中大面积的空白让人留有遐想,具有禅家空灵的意味。折枝花像伸出的手,引导我们去品读和追忆那模糊的、近乎消失的山野。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他老家的风景,而是看到居于大都市的当代人对于乡野、自然的向往与追忆。

  何先球艺术作品可以理解为这位青年艺术家对“灵魂异乡性”的哲学性反思。海德格尔曾经引用特拉克尔的诗作说:“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乡愁”来自身居异乡的漂泊感。没有离开过、失去过乡土的人,往往不会体验到这种“乡愁”的滋味,也不会理解异乡人在漂泊中强烈的返乡意识。在世界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土和故乡的流失成为所有人情感深处难以释怀和忘却的情结,也引发了当代人灵魂深处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返乡”,成为所有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这里的“返乡”不是肉身的故乡,而是精神的返乡,返回那种本真的、质朴的原始状态。如果说,“离乡”是现代主义带来的后果,那么“返乡”,则是后现代主义要解决的问题。很显然,现代主义进程抹杀了人的情感,而艺术家们,则努力用感觉和回忆来消解这一进程的负面作用。何先球作品中对故乡、故人、故事的回忆与感怀即具有这样的象征意味。他力图借助对过去回忆的追索来激发一个虚幻美妙世界,以这个“美妙世界”来弥补、对抗现实带来的漂泊感与不安全感。正是像先球这样的艺术家的创作,让我们在快节奏、机械化的现代生活中,体味到了人作为人的温情。从这一点上来看,怀旧这一行为对人有精神修复功能和乌托邦意义。

  最后,想用一个湖南作家作品的结尾来作为本文的结尾,这个人一生眷恋故乡,靠故乡风土的滋养成为文坛巨擘,他叫沈从文。他在《边城》的结尾写道:“那个在睡梦里为了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先球作品的注解,亦或可以作为正在步入城镇化的中国对于正在消失的乡土的回忆和追念。

  2016年4月28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何先球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